岳飞之死:一个武将的悲剧与宋朝的治国困境
岳飞被杀害的根本原因,他作为依靠军功崛起的大将,实际上是靖康之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,这与宋朝立国以来的根本制度是相违背的。
宋朝的建立者赵匡胤出身于五代时期的军人世家,他本人也是后周的重要将领。正因为如此,他对五代时期武将专权、拥兵自重的乱象有着深刻的认识。在建立宋朝之初,赵匡胤就决心改变这种皇帝轮流做,谁有兵权谁当家的混乱局面。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,就是他推行文官治国方略的开端。那些拥立他的将领们大多被解除兵权后得以善终。这种以文制武的制度从此成为贯穿两宋的基本国策。
然而,这种制度也带来了明显的弊端。与唐朝初期边关将领开疆拓土的盛况不同,宋朝从建国之初就受到北方辽国的压制。赵匡胤、赵光义兄弟多次北伐都无功而返,特别是赵光义在高梁河之战中仓皇逃窜,留下了高梁河车神的戏称。直到澶渊之盟后,宋辽之间才在河北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,这种重文轻武的制度也就延续了下来。
靖康之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。金兵不仅攻陷了北宋都城汴京,掳走了徽、钦二帝,更使整个北方陷入战火。北宋皇室中只有康王赵构一人幸免于难。这意味着原有的政治、军事制度完全崩溃。在这种特殊情况下,以中兴四将为代表的军功集团开始崛起。由于旧有制度的约束不复存在,武将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。
展开全文
岳飞就是一个典型例子。南渡之初他不过是个营级军官,但在与金军的多次交战中不断壮大。到三十岁左右时,他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统帅。鼎盛时期,他在京湖地区统领数十万大军,防区从荆襄一直延伸到两淮。这样的权势在北宋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,也完全违背了宋朝的传统制度。无论岳飞如何强调自己迎回二帝,还于旧都的志向,都无法消除赵构和文官集团对他的忌惮。
迎回二帝更多是一种政治口号。赵构显然不愿真的迎回父兄,这一点岳飞也心知肚明。但问题是,岳飞凭借这样的口号就能掌握如此庞大的军队,这是赵构和文官集团绝对不能接受的。
后来虽然岳飞被解除了兵权,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巨大。更重要的是,当时像岳飞这样的军功将领不止一个,整个中兴四将集团都在战争中积累了巨大的威望。如果赵构想要重建北宋的政治军事制度,恢复崇文抑武的传统,就必须削弱这些军功集团的影响力。这是赵构向文官集团证明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必要举措。
而要完成这个目标,就需要一个震慑性的示范。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岳飞不幸成为了这个政策的首个牺牲品。他的悲剧,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,也折射出宋朝治国理念的内在矛盾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