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官夔(?~1276年),生年不详,南宋德祐年间万州守将,著名忠烈之士。自南宋端平三年(1236年)蒙古军队掠劫开县、梁山、万州、云阳、夔州等地开始,下川东地区便成为南宋与蒙元之间长达40余年的征战重地。蒙古军队四处烧杀抢掠,人民群众生灵涂炭。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吴昌裔在《论救蜀四事疏》中写道:“昔之通都大邑,今为瓦砾之场;昔之沃壤奥区,今为膏血之野。青烟弥路,白骨成丘,哀恫贯心,疮痏满目。” 扼守南宋西部锁钥的三峡重镇万州、夔州,关系着南宋政权的生死存亡。淳祐三年(1243年),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时,接受播州(今贵州省遵义市)冉琎、冉璞兄弟俩的建议,改变过去平地守城的办法,精心修筑构建了庞大的山城防御体系。《宋史·余玠传》(卷四百一十六·列传第一百七十五)记载:“卒筑青居、大获、钓鱼、云顶、天生凡十余城,皆因山为垒,棋布星分,为诸郡治所,屯兵聚粮,为必守计。”
天生城石刻
天生城呈南北走向,山势险峻,绝壁凌空,峭立如堵。北面后门山脊有一险峻狭窄的小道可通;南面前门和东面中门以修建陡峭的石梯通行。山顶面积二百四十余亩,最高处海拔约467米,南北长约1500米,东西宽约500米。同时,天生城呈两级台地,以山顶构筑内城,以四周山腰构筑外城,可容纳驻军数万人,构建两层防御体系。天生城建成后,万州州府即迁于此。其后于淳祐十一年(1251年)、淳祐十二年(1252年)、宝祐五年(1257年)和咸淳二年(1266年)增修(据现存天生城的石刻记载)。由此,雄奇险要的天生城,与合川钓鱼城、剑阁苦竹寨、苍溪大获城、通江得汉城、金堂云顶城、南充青居城、奉节白帝城等山城要塞,构成了共同抵御蒙元铁骑、闻名于世的“川中八柱”。至元十二年(1275年),骠骑卫上将军杨文安率领元军,进逼万州。南宋守将上官夔团结军民,利用地势,顽强抵御。夔州派南宋援军前来增援,杨文安令其侄、监军杨应之和镇抚彭福寿,率兵出小江口,阻击并击败南宋援军,活捉其总管李皋、花茂实等。虽然援军未能给天生城以增援,然而上官夔率领万州军民,凭借着天生城险峻有利的地势,顽强抵抗,击退了元军。“万州固守不下,文安乃解围去”,移师进攻开县、梁山等地。由于力量对比悬殊,先后有10余名南宋守将“皆望风迎降”。在攻击清除了外围势力之后,天生城几乎变成了一座孤城。至元十三年(1276年)七月,杨文安再次率军围攻天生城,三绕环城,两军对垒于笔架峰前。八月九日,元军攻拔其城之外围,断绝其粮草水源,组织敢死队乘夜架云梯偷袭。夔州守将张起岩派军队前来救援,杨文安派遣镇抚彭福寿迎击,尽杀其舟师,俘获援军将领宋明,天生城守军等待援军增援的希望彻底破灭了。元军攻破外城时,曾数次劝上官夔缴械投降。最后,又派经历官(主管出纳、文书等事务)徐政进行最后一次劝降。然而,上官夔婴城据守,大义凛然,并相约杨文安:“即入吾城,然吾一人死耳,愿勿戳吾民。”八月二十二日,元军从天生城南门攻入城内,上官夔浴血巷战而亡。杨文安遵照约定,没有屠戮城中民众。随即,元将王师能在天生城中门石壁上刻写了《宣相杨公攻取万州之记》以记其事,此文补正了《元史》中多处错误记载,至今大部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见,是南宋蒙元之战中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遗存。明代正德《夔州府志》及历代万州地方志书,以及明末清初著名历史学家万斯同所著《宋季忠义录》,均写有《上官夔传》。万州人民为纪念上官夔以身殉职、舍生取义的壮举,在明清及民国时代都将他列入《名宦祠》予以祭祀。明代在天生城上建有上官夔祠,清末破毁。民国十一年(1922年),万州人民又自发于天生城上修建“上官夔公房祠”,内设上官夔塑像,“每岁致祭”,以资凭吊,惜于后来被毁。
以上官夔为代表的万州军民,在抵抗蒙元大军的侵掠攻防战中,英勇顽强,不屈不挠,坚持斗争长达四十余年,使南宋王朝的统治延长了近半个世纪,也牵制削弱了蒙元军队征服欧亚的锋芒,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。万州军民前仆后继、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,至今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摘编自《廉耀万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