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此,很明显公孙瓒长期忽视了赵云,没有好好利用它。这自然是赵云离开公孙瓒的一个重要原因。俗话说,“士为知己而死,女子为悦人而荣”。对于赵云来说,公孙瓒显然不是什么知己。相应地,他和刘备一拍即合,促使他最终投奔刘备麾下。

另一方面,赵云哥哥的死也是赵云离开公孙瓒的原因之一。据《云别传》等史料记载,赵云因哥哥去世,要求公孙瓒辞职回乡。刘备知道赵云走了不会再回来,就拉着赵云的手依依不舍。赵云向刘备告别:“毕竟,你不能做任何违背道德的事情。”

对于赵云来说,其家族的情况并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这可能是因为赵云的哥哥去世后,他的孩子们需要有人照顾。相应地,东汉末年,诸葛亮八岁时,父亲诸葛珪去世。诸葛珪的弟弟诸葛宣得知消息后,从荆州赶回家乡,照顾诸葛亮等人。同样,赵云的哥哥去世后,赵云可能就赶回了家乡,照顾哥哥的家人。

当然,无论怎样,因为哥哥的去世,赵云最终还是与公孙瓒分道扬镳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,公孙瓒杀害汉人后裔刘裕,也可能是赵云不愿意继续追随他的原因之一。

刘裕(?-193),字伯安,东海县郯县(今山东省郯城县)人。东汉宗室大臣、太子,东海恭王刘强之后,丹阳太守刘恕之子。对于刘裕来说,出身孝廉,官至东海郡,又迁幽州刺史,政绩卓著,颇有名气。中平五年(188年),刘裕又任幽州牧。刘裕当上幽州牧后,安抚民心,赢得民心。然而,主张怀柔战略的刘裕与主张征服游牧民族的公孙瓒发生了冲突。

公孙瓒虽然是刘裕的部下,但他不仅背叛了刘裕,还杀死了深受百姓拥戴的幽州牧人。与公孙瓒交战时,由于刘裕的士兵不善打仗,又关心百姓房屋,所以下令不准烧城,所以一时攻不下公孙瓒的城池。公孙瓒随即召集数百精锐武士,放火放风,趁势偷袭。刘裕战败北逃至居庸县。公孙瓒追击,三日城陷,刘裕被擒。

公元193年,正当东汉遣使段训增加刘裕封地之际,公孙瓒趁机拜为前将军,号乙侯,主持幽、并、庆、吉。公孙瓒还诬陷刘裕勾结袁绍称帝,并威胁段勋斩首刘裕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心怀大汉之心的赵云自然无法认同公孙瓒的行为。所以,他为什么选择离开狠心的公孙瓒,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。

最后,建安五年(公元200年),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后,投奔袁绍。赵云去叶城会见刘备,两人睡在同一张床上。刘备秘密派赵云招募数百名士兵,对外宣称他们是左将军刘备的一部分,但袁绍并不知道。刘备在汝南攻打曹操后方失败后,赵云跟随刘备前往荆州投靠刘表。值得注意的是,公元200年赵云回到刘备身边时,公孙瓒已经战败。

据《三国志》等史料记载,袁绍于建安四年(199年)三月包围公孙瓒。公孙瓒秘密致信公孙旭,请他率领五千骑兵到北西举火响应,公孙瓒从城内出战。袁绍截住了信,第一时间举起了火把。公孙瓒以为援军已经到来,于是率部进攻。袁绍设伏攻击公孙瓒。公孙瓒战败,他回城坚守。最后,他被打败,自杀了。因此,对于赵云来说,公孙瓒在公元200年投奔刘备的时候就已经被杀了。显然,不能说赵云背叛了公孙瓒而投奔了其他王子。而这当然并没有损害赵云忠诚勇敢的形象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