陌陌面对的新问题不是陌陌是什么,而是陌陌可以是什么。

陌陌营造社区感的欲望很强,2015年,陌陌请贾樟柯拍摄了一部广告片,主要内容是三个年轻人通过陌陌找到同好的故事。

唐岩很早就提到过“内容消费和社交是一个互补的东西”。

所谓的社区感,最重要的是留存和输出。

留存是用户在平台上的时间,表现在统计指标上就是DAU。

而输出,则是在社区留存的基础上,形成的社区亚文化,向整个社会文化圈进行的输出。

典型代表是,快手“精神小伙”,抖音的“我可以”,哔哩哔哩的“奥利给”,在平台内部增加凝集,在平台之外的大互联网文化圈还有辐射。

而在陌陌上目前还没有看到。

直播打赏归根结底是一种冲动消费,类似于大叔深夜冲动地打开陌陌,冲动之后就是后悔,就像刀郎唱的,“这就是对冲动,最好的惩罚”——冲了会员依然勾搭不成用户愤而卸载。

陌陌一系列广告,打造更广泛的生人社交关系是主要方向

内容输出的前提是有大量的KOL在场,而KOL和MCN与社交本身就是背道而驰的,我们不可能把主播和观众的弹幕互动看作社交活动。

同理,用户附近的某位“大飒蜜”每天发布的视频和内容在“社交价值展示”和“内容输出”之间只能是二选一的题目。

陌生人社交——具有强目的性,不能杀时间是主要的短板,所以陌陌需要直播、群组、兴趣圈子这些新的平台空间将用户留住。

留住之后再谈社交,陌陌想塑造的是社会信任。

根据中国社会信任度调查显示,中国人际信任存在差序格局。在对亲人、朋友、邻居、陌生人这四类常见的人际交往人群进行信任评估时,公众对“亲人”的信任程度最高,对“陌生人”最低。

另外,国人对教师、医生、警察有天然的高信任度,对教师的信任率达到85%。基于共同兴趣的“同好”交往,也很容易打破社交壁垒。

如果我们将内容产出——社交活动,陌生——熟人作为两个关键维度的话。可以发现在社交端陌陌和微信是两个极端。

如下图所示,在内容产出和社交活动两个维度上,陌陌、微信与其他内容社交媒体又属于两个极端,陌陌的直播和微信的公众号/朋友圈,将两个产品从最社交的产品往内容产出端稍稍拉近。

陌陌寻找的是在内容与社交、陌生与熟人之间达到平衡的产品形态

如果从陌陌出发,向着内容产出和熟人社交最典型的两个产品出发,中间折中的向量指向与陌陌距离最接近的就是豆瓣。

日常的情节是,在贴吧或者豆瓣相谈甚欢,一番深聊后相见恨晚,线下约会后,愉快的加了微信。为什么是豆瓣而不是斗鱼,因为豆瓣和贴吧的KOL特性相对较弱,用户是以更加平等的关系在生产内容。

为什么陌陌可以成为荷尔蒙释放场所,但是不能成为内容生产和接收的平台,这种基于兴趣爱好而生根发芽的社交,在知乎、豆瓣、贴吧、微博乃至更聚焦于熟人社交的微信和QQ都可能,因为以上平台在内容生产和关系绑定上相比陌陌都有优势。

但是以上平台的唯一缺陷是LBS不是他们的核心卖点。

这给陌陌留下了操作空间。

04 陌陌做内容存留,可以向豆瓣稍稍靠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