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青白纸共九张,计钱陆拾陆文足;

面蜡工钱,计贰佰壹拾伍文足。

以上共用钱捌佰壹拾伍文足。

”南宋淳熙三年(1176),舒州公使库刻曾《大易粹言》,书尾有雕造所的告白:

“……今具《大易粹言》一部,共贰拾册。合用纸数,印造工,墨钱下项:纸副耗共壹千叁百张;装背饶青纸叁拾张;背青白纸叁拾张;棕、墨、糊药、印背匠工食等钱共壹贯伍百文足;赁板钱壹贯贰百文足……”

国家图书馆的李致忠对这两则史料作了累计和推算:北宋的大纸每张0.115文,大青白纸每张7.33文;南宋《大易粹言》每部成本3贯290文。

宋朝印一本书的价格:

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作一番古今析算:宋朝一两黄金兑钱36贯。一两约重31克(16两制)。每部《大易粹言》的成本按3.3贯计,则折合2.8克黄金。按时下金价每克人民币300元算,每部刻印成本费用人民币840元!

又,舒州公使库之告白最后宣布每部售价为“捌贯文足”,为今人民币1762元!

这种价码,有几个人买得起?

明清刻书费用之记载亦鲜见,幸有专研者予以搜集。其大要于下:一部刻于顺治十二年的佛经之牌记云:

“共字五千二百六十四个,写刻银三两七钱九分,板七块五钱六分,签头纸煤八分。”(缪咏禾《明代出版史稿》)

《大清会典事例》卷906“内务府”中二则:“外雇刻字人,每工给钱二钱二分。”“乾隆三年定,誊录书籍贡生十员,每员每日给饭银六分。”(袁逸《清代书籍价格考》)

《大清会典事例》卷1199载:“武英殿刻铜活字,每字工银二分五厘。”(吉少甫《中国出版简史》)

以上记载颇零星,而且均是某个侧面。有研究者列举上述史料后,举出清初《元气集》的完整刻书费用。《元气集》是徐增(1603―1673)编选的周亮工等七人的诗选。

徐增在《刻元气集例》中说:“吴门刻宋字者,每刻一百字,连写于版,计白银七分五厘。有圈者,以三圈当一字。《元气集》每一页字与圈,约有四百字,该白银三钱。今加笔墨纸张、修补印刷之费一钱,每页定白银四钱。刻三十首诗,约有十余页;刻一百诗,约有四十页。”

这段文字记载之清初刻书费用非常明确:40页篇幅的书,成本是16两白银。

清朝印一本书的价格:

我们不妨再作一番古今折算:清朝一石米为143斤,米的白银价格为每石63元。那么,16两即500克,可买米近8石,亦即1144斤。按时下每斤米1.5元算,16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716元。

民国印一本书的价格:

晚清及民初的价格亦不菲。震均《天咫偶闻》说,光绪初,京师陈寅生刻铜墨盒、铜镇尺,每件润资数金(比乾隆时武英殿刻铜活字贵多了)。

据周作人《鲁迅小说里的人物》一书记载,

1914年,鲁迅付银60元给金陵刻经处,印《百喻经》40部,余款6元。(每部成本1.5元)。

1915年,付银40元刻所辑《会稽郡故事杂集》,印100部(每部成本0.4元)。

1918年1月18日,王国维为上海哈同花园延请名师刻书,致信罗振玉:“哈园刻书事,饶星舫(湖北籍著名刻字高手)只认每年四十万字,若后年可以增加,且每种大小总算,千字须5元9角,殊太昂贵,当与纬公商定书价耳。”

上面说的银元,为1912年所铸孙中山头像银元或1914年所铸“袁大头”。1元相当今人民币60元左右,刻一千字的工价是354元。这还不包括纸墨木料印刷装帧等费用,无怪乎王国维惊叹“殊太昂贵”了。

再看现在的书价……好便宜的,买买买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