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什么是人工血管内瘘?

动静脉内瘘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,当自体动脉或静脉血管条件较差,无法建立自体内瘘时,需使用一段人工合成的血管埋置于皮下将自身动脉与静脉搭桥连接,建立人工血管内瘘,其材料主要是聚四氟乙烯(PTFE)(图1),透析过程中穿刺人工血管提供透析所需血流量。人工血管内瘘也通俗的称为“人造血管内瘘”。

为了穿刺与日常护理方便,多数人工血管内瘘建立于上肢尤其是前臂,走行多呈“U”形(图2,图3)。

图1 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

图2 前臂人工血管内瘘示意图

图3 前臂人工血管内瘘(已使用3年)实体图

二、人工血管内瘘有什么特点?

人工血管长度可以选择、内径大,一般是6mm。由于其自然血流量大,能充分满足血液透析的需要,而且不需要较长的成熟期,一般术后2-3周浮肿消退后即可开始使用,因此,人工血管内瘘是对自体血管条件较差患者的良好补充。但人工血管内瘘也有一些缺点:例如手术相对复杂;费用较高(大多数地区医保能报销);感染率及血栓形成的几率也高于自体内瘘。尽管人工血管内瘘尚有许多不足之处,但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,人工血管内瘘使用寿命大大延长。要取得良好的介入治疗效果,其前提是对人工血管内瘘并发症的早期发现。因此,人工血管内瘘术后定期复查监测对于其通畅尤其重要。定期通路随访,及早发现人工血管内瘘隐患并进行干预,可以明显延长人工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。

三、如何维护人工血管内瘘?

1. 日常生活

植入人工血管侧肢体不宜过于负重(应小于5公斤)、受压;不宜穿紧袖衣服;尽量避免在术肢抽血、穿刺输液等;如人工血管跨越肘关节,肘部不宜过于屈曲。

2. 保持清洁

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透析前用“消毒洗手液”清洁手臂;透析后当天用无菌贴保护穿刺部位,保持干燥;平时注意保持术肢清洁卫生,如果出现术肢皮肤肿胀、瘙痒,或难以愈合的皮损、结痂,甚至人工血管外露,不宜用手抓,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。

3. 内瘘穿刺使用

(1)一般来说,人工血管内瘘术后2-3周肢体水肿消退、可触及人工血管走行后即可进行穿刺使用(即穿型人造血管内瘘可在术后24~48h内进行穿刺)。

(2)初次穿刺时需正确判断人工血管内瘘的动脉侧和静脉侧,错误连接动、静脉侧可能导致透析时静脉压报警、透析不充分等。判断方法:用一只手指用力压住人工血管内瘘的中部阻断血流,用另一只手触摸压迫点两侧血管,有搏动侧为人工血管内瘘的动脉端,无搏动侧为静脉端。(图4)

图4 人工血管内瘘动静脉侧判断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