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目标是什么?
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,是一个日积月累,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、立竿见影,更没有什么近道可抄、捷径可走。同样,解决我们文稿写作中存在的问题,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。
因此,对大家来说,首先应确定一个初级的目标,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目标。依我的体会,首先应做到以下五条:
第一,写准确。这个“准确”包括三层意思: 一是观点正确。就是要符合中央精神、符合客观规律、符合常情常理,不能有悖于中央大政方针、权威论述、规范提法以及事物发展规律和基本常识;二是素材真实。就是使用的素材、事例、数据,必须真实可靠,经得起检验和推敲,不能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,拍脑袋,想当然;三是表述精准。就是要尽可能使用最合适、最恰当、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,既不能说“大概也许或者是、应该可能差不多”之类的模糊语、含糊话,也不说过头话、不留余地的话,尤其要谨慎使用“最”“全部”“一定”等绝对化的词语,不能产生歧义、使人误解。
第二,写清楚。写文章同说话一样,都是表达的艺术,必须有受众意识,让人一看就清楚、一听就明白。否则,文稿的效用就会大打折扣。要想写清楚,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,一是条理要清晰。先说什么,后说什么,什么内容详说,什么内容略述,要排好兵、布好阵,渐次而行,层层递进,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前言不搭后语;二是语言要晓畅。切忌用艰涩生僻的词句来显示高明,用隐晦曲折的话语故弄玄虚,用深奥难懂的专业术语来故作高深,要能让外行看了不觉艰深,内行看了不觉鄙陋。
第三,写通顺。就是逻辑要严密、文思要连贯、语言要流畅,使人读起来入行云流水、不磕不绊。我的经验是,成稿后,可关上办公室门,独自大声多读几遍,看看是否有话语不通、语句不顺之处。因为看和读的感觉完全不同,有时候单单看起来似乎没问题,但读起来就会发现有的地方语句或许不够顺畅,节奏或许不够妥当。建议大家也要学会这种方法。另外,建议大家在写作时尽量少于长句,少用倒装句,少用欧式化的句子,多用简洁明快的短句,这样不仅使表述更有力,而且读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。
第四,写生动。有句俗语,话有三说,巧说为妙。同样的事情,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,效果完全不一样。现实中我们常会看到,有的人说话诙谐幽默、风趣生动,让人喜欢听、乐意听;而有的人则词不达意、含混不清,使人不明就里,摸不着头脑。因此,建议大家多在锤炼语言上下功夫,尽量避免照抄照搬、鹦鹉学舌,学会使用自己的思考话,具有个性特点的话。这里给大家四条建议:一是多收集名人名言;二是多收集经典诗词;三是多收集领导重要言论;四是多收集俗语俚言。因为,这些都是智慧的结晶、思想的提纯,恰当引用可以收到画龙点睛、以一当十之效。
第五,写干净。“干净”是一个生活化词语,引申到文稿写作中,就是要有 “文字洁癖”和“文字强迫症”,在节省语言上惜字如金,力求段无冗句、句无冗词,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。我们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,“写完后至少看两遍,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、句、段删去,毫不可惜”,学会当“文字理发师”,使文稿眉清目秀、干净清爽。
三、具体怎么办?
方法不对,干活很累。上面我们谈了文稿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应该追求的初级目标,下面具体谈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。根据我自己的体会,建议大家从五个方面努力:
第一,学习理论,掌握政策。公文姓公,讲的是公理,说的是公事,行的是公权,办的是公务。因此,对我们从事文稿写作的同志而言,首先要认真学习党的理论,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这是保证文稿政治方向正确的首要前提。比如,在阐述发展时,就要使用“高质量发展”的新提法,而不能仍停留在“科学发展,全面、协调、可持续发展”的老提法上;在阐述民生时,就要使用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新提法,而不能仍停留在“以人为本”的老提法上,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,大家可以用心琢磨。其次,要认真学习行业政策,尤其是与我们行业有关的政策。不掌握政策,判断事物就没有标准。这方面,建议大家养成每天浏览我们行业上级机关门户网站的习惯,及时学习中央领导有关的重要论述、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、上级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文章,从中了解掌握最新、最权威的政策走向,这样写起来才不会跑偏走向、南辕北辙。
第二,吃透工作,摸清情况。机关文稿以处事为务、叙事为主、论事为要,重在写事、写“公事”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 “治事思维”,手上做的是“为文之事”,心里须念着“文中之事”,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吃透工作、摸清情况上,而不能舍本逐末、本末倒置。具体而言,就是在写作过程中,要搞清楚事由,明白“为什么”要做这件事;搞清楚事实、事态,明白现状和趋势“怎么样”;搞清楚事项,明白具体任务“有哪些”、需要“干什么”;搞清楚事理,明白本质和规律“是什么”、应该“怎么做”;搞清楚事主、事权,明白这件事涉及“什么人”、需要“谁来做”;搞清楚事机,明白“什么时候做”。把这些搞清楚了,写出的文稿才符合实际、实在具体,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。
第三,常读范文,多作思考。跟学书法一样,学习写作也是一个由仿写到自创的过程。《唐诗三百首》序言中有句话:“熟读唐诗三百首,不会吟诗也会吟。”这句引谚,形象地说明了多读范文的必要性。对大家来说,平时一定要多读范文,多读精品佳作,先对照着仿写,待熟练后再尝试自主创作。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只需动动手指即可,不像我们以前靠着剪刀和胶水打天下。同时,还要多思考、多琢磨,不能只自顾自地闷着头写。每读一篇范文,要琢磨琢磨它究竟好在哪里?换作自己的话该怎么写?同样一个体裁,人家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?同样的内容,人家为什么这样来表述?这样处理的高明之处在哪里?对自己写的文稿,也要将原稿与领导修改的、高手润色的“花脸稿”进行比对,看看为什么要这样改?这样改的好处是什么?做到“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”,这样假以时日就会由量变到质变。
第四,勤于练笔,广积素材。站在岸上,永远也学不会游泳。写作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技能,只掌握书本知识远远不够,必须多写勤练,舍此别无他途。对新手来说,建议先从消息、信息等“小豆腐块”写起,不要一开始就奔着综合性大材料去,这有如沙滩上盖房子——根基不牢。待把这些小材料写好了,再尝试着写领导讲话、总结报告等“硬核”材料。还有一个要提醒大家的是,要养成收集积累素材的好习惯。可以按照工作分类,也可以按照文体分类,从精彩观点、权威论述、佳词妙句、典型事例等入手,分门别类建立个人资料库,把功夫下在平时,用的时候就能“手中有粮、心中不慌”,防止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。
第五,善于总结,掌握规律。俗话说,吃一堑,长一智。善于总结的人是提高最快的人,也是活得最明白的人。文稿写作也有规律可循,也需要在总结中不断查漏补缺、固强补弱。在日常写作中,要养成善于总结的习惯, 每次事后进行“复盘”和“反刍”,看看哪里还有纰漏可以完善,哪里还有不足可以提高,力求打一仗、进一步。凡人和智者的区别在于,凡人总是举轻若重,习惯于做重复性的工作,而智者往往举重若轻,善于从事物的规律入手,简单几招即可使问题轻松得到解决。因此,我们要在掌握写作规律上下功夫,根据不同类型和题材,选择最趁手、最有力的“武器”,这样既省心由省力,而且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文稿写作工作是一项苦差事,更是一项光荣的事业,希望同志们热爱这份工作,充满自信、充满激情、不怕吃苦、潜心钻研,勇于学习,爱岗敬业,在写文章中提高自己,在服务中修炼人生,把文章写好,把自己人生的文章写好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